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54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

更新时间: 2025-05-14 14:09:31 〔唐〕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89348.html以上内容就是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古诗全文,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出自年代唐,作者是白居易;您也可以点击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拼音全文查看拼音全文。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译文

译文等待更新...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赏析

赏析等待更新...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等待更新...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作品简介

这是白乐天给元微之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春,元微之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乐天。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二首。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叙述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这首诗,虽是白乐天写给元微之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你读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闪现江楼、圆月,诗人在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的诗词

  •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其二·江楼月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 神照禅师同宿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 招山僧

    能入城中乞食否,莫辞尘土污袈裟。欲知住处东城下,绕竹泉声是白家。...

  • 湖亭晚望残水

    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破镜折剑头...

  • 问秋光

    殷卿领北镇,崔尹开南幕。外事信为荣,中怀未必乐。何如不才者,兀兀无所作。不引窗下琴,即举池上酌。淡交唯对水,老伴无如鹤。自适颇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