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译文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我们正当妙年,幸运地各折一枝芳桂;却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机会东归。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我们一在北地,一去南方,虽然也可以长相忆念,但远隔秦树嵩云,今后的行踪,也就很难知悉了。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我们过去在下苑一带的游宴情况,此后也只能从想象中去回味了。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我们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东归,面对灞桥柳色,自然不会惹起离愁,也就不须辱折柳条以相赠了。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赏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这是一首写于归乡途中寄赠作品,诗歌中的情谊绵长而温和。首联写李商隐和他的友人们及第正当妙龄,分手的时候已是暮春,“芳桂当年“”化用典故,谓自己和同科进士当时同为进士,未料到离别之日竟在春末。颔联写同年分手之后,南北东西,会面很难,惟有彼此相忆,而具体的情况自然不能详知了,“江鱼朔雁”与“秦树嵩云”相对,进一步加深离别后信息难知的氛...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作品信息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应试,经令狐绚誉荐,而登进士第,高锴当时共录取了四十名新进士,除李商隐外,还有李肱(状元)、张棠、李定言、牛丛、郑茂谌、曹确、吴当等。这些就是李商隐的同年好友。其中韩瞻后来成了李商隐的联襟,关系最为密切。离京之前,同年好友们设宴为商隐饯行,大家互相勉励一番,约好今后要尽量互相提携等等,然后握手道别。李商隐及第离会后,即东归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省母,行次灞上,便作《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作品简介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首联写作者写诗的原因,行次灞上,便作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颔联写作者东归后与同年彼此相隔,虽音书可通,却终难知彼此消息,只能长相忆而已;颈联写友人间推测作者行踪却难于相聚;尾联写劝慰友人:离愁难,不要折柳相赠。这首诗虽然是写别离,却贵有风致,咏离别而无离恨,喜悦轻快心情溢于字里行间,别具一种顾盼生姿之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