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91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更新时间: 2025-05-06 10:30:47 〔唐〕李商隐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22088.html以上内容就是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古诗全文,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出自年代唐,作者是李商隐;您也可以点击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拼音全文查看拼音全文。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译文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我们正当妙年,幸运地各折一枝芳桂;却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机会东归。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

我们一在北地,一去南方,虽然也可以长相忆念,但远隔秦树嵩云,今后的行踪,也就很难知悉了。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我们过去在下苑一带的游宴情况,此后也只能从想象中去回味了。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我们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东归,面对灞桥柳色,自然不会惹起离愁,也就不须辱折柳条以相赠了。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赏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这是一首写于归乡途中寄赠作品,诗歌中的情谊绵长而温和。首联写李商隐和他的友人们及第正当妙龄,分手的时候已是暮春,“芳桂当年“”化用典故,谓自己和同科进士当时同为进士,未料到离别之日竟在春末。颔联写同年分手之后,南北东西,会面很难,惟有彼此相忆,而具体的情况自然不能详知了,“江鱼朔雁”与“秦树嵩云”相对,进一步加深离别后信息难知的氛...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应试,经令狐绚誉荐,而登进士第,高锴当时共录取了四十名新进士,除李商隐外,还有李肱(状元)、张棠、李定言、牛丛、郑茂谌、曹确、吴当等。这些就是李商隐的同年好友。其中韩瞻后来成了李商隐的联襟,关系最为密切。离京之前,同年好友们设宴为商隐饯行,大家互相勉励一番,约好今后要尽量互相提携等等,然后握手道别。李商隐及第离会后,即东归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省母,行次灞上,便作《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作品简介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首联写作者写诗的原因,行次灞上,便作此诗,回寄同科未及话别诸友,以抒情怀;颔联写作者东归后与同年彼此相隔,虽音书可通,却终难知彼此消息,只能长相忆而已;颈联写友人间推测作者行踪却难于相聚;尾联写劝慰友人:离愁难,不要折柳相赠。这首诗虽然是写别离,却贵有风致,咏离别而无离恨,喜悦轻快心情溢于字里行间,别具一种顾盼生姿之风致。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