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82

赠清漳明府侄聿

更新时间: 2025-05-14 14:25:26 〔唐〕李白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108618.html以上内容就是赠清漳明府侄聿古诗全文,赠清漳明府侄聿出自年代唐,作者是李白;您也可以点击赠清漳明府侄聿拼音全文查看拼音全文。

赠清漳明府侄聿译文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我们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树,枝叶百万遍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老侄为天生的青云之器,天天为百姓操心。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治理小县如同“割鸡”,将来还会大刀宰牛,将有大用。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你的官声如雷贯月惊动四邻,你的惠政将与清漳同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县境内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侄无为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隐。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百姓为德政所化心平气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风俗像太古一样纯朴。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牛羊散于阡陌之中,百姓们家家夜不闭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问为什么能这样,他们回答说,是县令贤明。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县中种植桃李树,到处散发出桃李花的芬芳。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两岸桑柘茂密如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赵地的女子不爱梳洗打份,成群地在田野里提笼采桑。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家家都在忙着缲丝和纺织,百里之间,机杼之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由于无人告状,县衙前门可罗雀,县令高卧无事,在闲读道书。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檐前挂着蒲鞭,对有过失的百姓只是象征性的惩罚。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政闲时明月当头,琴声清越;庭中寂然,清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老侄但长啸无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政清德高,洁如玉壶之冰,壶中透明见底。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清光一片,可鉴毫发,从中可映出百姓们的身影。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清漳县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赵北燕南一带到处传颂。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我这位过客听了百姓们赞颂县令美政的民谣,因此写出了这篇颂诗。

赠清漳明府侄聿赏析

这首诗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韵,为一层诗意,共五层诗意。声韵随情而变。平仄互换。诗中描绘清漳政通民和,风俗淳古,礼乐之乡,歌颂贤吏李聿。全唐诗有李聿小传,曾作清漳令,后为尚书郎。从全诗中反映了李白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形象地描绘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充满着自信和豪情。

诗从开端到“惠与清漳流”为第一段,紧扣诗题,概略介绍李聿的才识、气质、治邑的惠政,预示其...

赠清漳明府侄聿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赠清漳明府侄聿创作背景

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春,曾北游广平、邯郸、清漳等地。与清漳县令侄辈李聿相会,别时写了这首赠诗。

赠清漳明府侄聿作品简介

《赠清漳明府侄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赠给侄子李聿的作品。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清漳县到处是桃树、梨树,不仅浓阴匝地,而且还溢满香气;碧绿的漳河水从城东南缓缓流过,帆船点点、渔歌互答;大堤上长满了茂密的桑树林,高耸的树枝仿佛要伸到天上去,美丽的清漳姑娘不知道化妆,白天成群地提着笼子去采桑叶;夜晚缫丝的机杼声,百里之外都能听到。对于侄子的执政能力,诗人也大加赞赏了一番:由于没有案件,小鸟经常停留在县衙大堂的台阶上,而县令天天躺坐在床上无所事事;牛羊散于阡陌之间不用人看管,老百姓晚上睡觉连门也不用关,如此民风也许只有尧舜的太古时代才有。最后诗人以此赞颂李聿的美政。全诗高古淡远,纵横变化,开唐代五古格高意远,神情横逸,变化神奇的正风。

赠清漳明府侄聿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