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更新时间: 2025-05-10 20:47:08 出自孔子及弟子《论语》
原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如果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孔子的这段话堪称做大事者的座右铭。务实、忍耐、顾大局,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正是有志于做大事的人必备的素养。巧言的人,喜欢吹牛,说大话,恭维奉迎,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让人听了舒服、上瘾,但容易中毒、上圈套、被骗,这种巧言是最会破坏正常的道德的。而人正是因为轻易听信了身边某些人的巧言说辞,或逞一时意气,或行妇人之仁,结果一念之差,在小的事情上没有克制自己,扰乱了原来的部署和谋略,致使功败垂成。忍耐是包容,也是决断,比如古时候有人手被蛇咬,中了蛇毒,如果不管的话,就会扩散全身而亡,所以就需要马上决断,断臂求生,这个时候就很需要勇气和忍耐力。
孔子自己就亲身实践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主张。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然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少正卯言伪而辩,可以乱正。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请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有人指责孔子是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其实少正卯属于写煽动性文章的那一类人,这类人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件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为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匡济天下而四处奔波, 不仅要忍受风霜雨露和疏食饭水,还要忍耐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讥讽、嘲笑,甚至谩骂、诬陷和打击。但是他为民族,也为自己的信仰和志向而忍辱负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上下求索,终成影响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儒家圣人。
猜您喜欢的名句